早陣子立法會選舉,小弟有份協助某候選人團隊擔任監察投票代理人。當日所見,運作大致正常(除了因為個別票站遲遲未關門而引致點票時間延長之外),票站人員也盡力堅守本份,整體上也沒有什麼大事可以挑剔。
可是,當天觀察所見,有不少選民對票站人員表達出不信任。可能是網絡有傳言聲稱不完整選票將被視作無效吧(事實並非如此),有不少選民在領取選票時特別小心留意選票是否完整才放心投票。在點票時也有旁觀的市民對點票程序有疑問(那些疑問是沒有根據的)。我不是說大家要盡信政府,但市民對政府的不信任,在那一刻就鮮明地呈現出來。
「禮崩樂壞」,是梁振英掌權後,大眾掛在口邊的一個形容詞。固然,梁振英及其爪牙的確在有恃無恐破壞香港一貫以來行之有效的制度。事實上,「禮崩樂壞」之外,還有更令人沮喪的,就是制度崩壞之外,大眾對制度的不信任和不屑。
上星期日(10月30日),是基督教選委第一輪選委抽籤的日子。當日下午,基督教協進會為機構提名、堂會提名和個人提名進行抽籤。當然,是次抽籤的設計並不理想,抽籤的結果必定對某些宗派有利,而平信徒被抽中的機會卻是非常之小。在場也有不滿安排的信徒抗議,但這在後雨傘時代已見怪不怪。
抽籤期間,我半說笑半認真地在網上群組提出了一個問題:「如果抽籤的箱沒有被搖勻,那麼較大號碼(即排較後位置)的人選便會較為容易被抽中了,不是嗎?」我當時只是問問,因為我想協進會應該不會那麼疏忽而造成不公吧。果然,在每次抽籤時,負責人都會搖勻箱裡的號碼牌,以免在上面的號碼比較容易被抽中。可是,在抽籤結果裡,大號碼略為佔多數。這隨即引來一位弟兄的質疑,是否在抽籤的過程中有不公的情況。
需知道,在隨機抽樣的過程中,在任何一次抽出的數字有某種傾向(偏大或偏小)是絕對正常的,只有多次抽出的數字都有同樣的傾向,才可以算是有偏差(bias)。可是,大家已先入為主,認為抽籤制度本身不公,故此也順著這種思路,認為抽籤的過程也是有偏差的。這種先入為主,由「禮崩樂壞」而做成的懷疑,某程度上比「禮崩樂壞」更加令人擔憂——因為極容易被意氣和情緒掩蓋而不被發現。在這愈關心時政就容易「發老脾」的年代,如何保持理性務實,而不被已有的偏見所左右,是我們必須加以警惕的。
後記:上週寫這篇文章時,隱隱約約感受到有一些「什麼」比禮崩樂壞更令人擔憂。今早讀葉漢浩的要企硬持守底線,但仍要防備:愚昧、仇恨、冷漠--不為梁振英助選,茅塞頓開。禮崩樂壞也許還可以「申命」(重申律法),但被愚昧、仇恨、冷漠所感染的人心(對,這些態度是會傳染的),則會蔓延給一代又一代的香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