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離地否?從戀愛及婚姻教導說起

在剛過去的中秋節長假期,教會舉辦了一個戀愛營。(想必很引人入勝,哈哈。)只不過,事前與來自其他教會的弟兄姊妹談起這個營會,其中一位這樣回應說﹕

「某宗派最近都辦過類似的營會,那是一場災難。」
「哦?為什麼是一場災難?」「太說教了。」

我當時心想,自己教會的牧者都應該不會太離地吧⋯⋯
Continue reading “教會離地否?從戀愛及婚姻教導說起”

基督徒應該怎樣投票?

又到了選舉的時間,今年的立法會選舉的參選人數經過雨傘運動後比以往更多。而他們的訴求也比過往的選舉更加多元化。那麼身為基督徒又可以怎樣在議會選舉中投票呢?
在討論香港的情況前,先看看美國近年來的政局。近年美國政局最明顯的變化,就是共和黨的新保守主義及茶黨的冒起。共和黨近年刻意向福音派基督徒招手,以「家庭價值」為主要議題,其政治立場以對同性戀及性小眾群體的強硬立場最為突出,除此之外校園性教育及墮胎議題方而面,共和黨也是抱有鮮明的立場。加上在反對槍械管制的議題,成功爭取白人基督徒的支持。在2008年奧巴馬當選總統後,其立場亦未有太大改變。
在家庭價值和反對槍械管制兩大議題上強硬,共和黨成功爭取不少福音派基督徒的支持。為什麼共和黨在選戰中失利,卻依舊堅持強硬路線?其實,他們的策略考慮套用華人社會的說法就是「穩住鐵票」。這些所謂「鐵票」主要來自當地的福音派基督徒,美國的教會文化偏向保守,亦因為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文化戰爭」的概念,導致教會群體對日趨自然化的社會風氣,普遍抱有敵意。加上教會內的權威性教導,令教會信徒容易受政黨在個別議題上的立場影響,即所謂單一議題選民 (Single Issue Voter)。

單一議題選民

單一議題選民的特點是,容易被動員,因為大部分人都只注意個別議題的討論。當該議題在社會上開始被廣泛討論時,他們是最常被動員的一群。也許你會記得每年臨近聖誕,總會有一些報導,稱「某某連鎖店今年不以『聖誕快樂』為賀詞,改以『寒假快樂』為賀詞」(即所謂 The War on Christmas)。之後基督教組織就會以杯葛或其他抵制行動回應。
另一方面,單一議題選民所關注的議題,絕大部份都是以反對某些社會改革為見的,如上文所述的槍械管制、同志平權等等。這些立場對政客來說非常有利。因為只要他們在任內盡力擋下相關的政策改革便可算是「成功爭取」。倘若改革的政案「不幸」通過,政客們亦可訴諸單一議題選民群體的恐懼,繼續爭取支持。故此,一些重大的社會議題就會被選民忽略,不利於社會各界開展相關的討論。
再者,大部份社會議題本身極其複雜,不是專注於其中某些部份就可以順利解決。如以「家庭價值」相關的討論為例,男士侍產假、標準工時、最低工資、以至公眾假期(即銀行假及勞工假)也與家庭息息相關。在作相關的政策討論時,不能不一併考慮。

基督徒政治人物

香港政界近年來出現一個特別的現象:有不少政客喜歡自稱基督徒。這可算是一個特殊的選舉策略。其實這類政治策略在美國早已廣為政黨採用,亦稱之為「狗哨政治」(Dog Whistle Politics),意即政客使用特定詞語,如「家庭價值」、「愛國」等,以表示他們的政治立場及作政治動員。但是自稱為基督徒的政治人物,是否一定值得信徒支持?甚或在教會場景內,牧者推介某些候選人時,信徒應否照單全收?

結語

事實上,基督徒的投票意向絕不應因為某些候選人自稱為基督徒而投他一票。他的政治立場及政綱亦同樣重要。而身為香港居民,信徒亦應該香港社會整體利益為其中一個考慮因素。舉例說,除了家庭相關議題外,社會及政治制度相關的議題會不會是更逼切的議題?基督徒參選人所屬的政黨又是否值得一併支持?(在香港的選舉制度中,這是需要考慮的。)
故此,基督徒不應該單以個別信仰立場去決定其政治立場。事實上,美國共和黨在近年刻意挑起基督教福音派白人與其他群體的對立以換取其對共和黨的支持,其後果顯而易見——種族對立造成巨大的社會分裂,而被挑起仇恨的群眾變得更加激進,不利於國家和社會的團結。身為香港信徒,相信美國的社會現狀,或會為我們帶來一些提醒。

本文亦刊於嘗言道

立法會議員的投票取向(1)

本文亦於獨立媒體刊載

外國曾經有人對議員在議會內的投票取向做過一些分析1,香港也有code4hk做過類似的分析。本文將會嘗試將全體立法會議員的投票取向分析,並製成圖表。

Continue reading “立法會議員的投票取向(1)”

高皓正的演化觀

Screenshot_14_6_13_8_34_PM-5(Evolution 應譯作「演化」,因促成演化的機制並不全部是「進化」。)

天擇者,存其最宜者也。

-嚴復《天演論》
Continue reading “高皓正的演化觀”

《萬曆十五年》1587, 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

1587年,是為萬曆十五年,歲次丁亥,表面上似乎是四海昇平,無事可記,實際上我們的大明帝國卻已經走到了它發展的盡頭。⋯⋯萬曆丁亥的年鑑,是為歷史上一部失敗的總紀錄。

要看懂《萬曆》,首先要了解黃仁宇對中國歷史發展的前設:
中國是一個以農業為本的帝國,幅員廣大,若不能以數字管理,將不能長期維持統一。
但以數字管理的模式很難在一個相對同質化的農業國家中出現(相較歐洲大陸的商貿國家)。
故此中國轉而使用道德規範來維持國家的運作及統一(即儒家思想,及天命論)。

王氏的說法是,到了明清兩朝,社會的進步及其複雜化已不能用道德規範來維持國家的運作,而數字管理模式尚未出現,故此造成了明初以後,中國的國力持續衰弱的狀況。


比較原著和劇本,劇本當然沒有太多細節,但將六個人物之間的關係更明顯地呈現出來。而且因為是「實驗劇場」的關係,表達方式也有驚喜,在刻畫六個人物的性格和際遇方面也很生動。(如李贄的求「真」,以中國傳統戲劇的將軍形象來描繪戚繼光等。)

劇中幾個人物都對「被道德規範所制約」的現實感到困擾、無奈,甚至要以死逃避。我覺得在劇本中是放大了原著對於這方面的觀點了。(否則此劇就就沒有戲劇的張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