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十五年》1587, 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

1587年,是為萬曆十五年,歲次丁亥,表面上似乎是四海昇平,無事可記,實際上我們的大明帝國卻已經走到了它發展的盡頭。⋯⋯萬曆丁亥的年鑑,是為歷史上一部失敗的總紀錄。

要看懂《萬曆》,首先要了解黃仁宇對中國歷史發展的前設:
中國是一個以農業為本的帝國,幅員廣大,若不能以數字管理,將不能長期維持統一。
但以數字管理的模式很難在一個相對同質化的農業國家中出現(相較歐洲大陸的商貿國家)。
故此中國轉而使用道德規範來維持國家的運作及統一(即儒家思想,及天命論)。

王氏的說法是,到了明清兩朝,社會的進步及其複雜化已不能用道德規範來維持國家的運作,而數字管理模式尚未出現,故此造成了明初以後,中國的國力持續衰弱的狀況。


比較原著和劇本,劇本當然沒有太多細節,但將六個人物之間的關係更明顯地呈現出來。而且因為是「實驗劇場」的關係,表達方式也有驚喜,在刻畫六個人物的性格和際遇方面也很生動。(如李贄的求「真」,以中國傳統戲劇的將軍形象來描繪戚繼光等。)

劇中幾個人物都對「被道德規範所制約」的現實感到困擾、無奈,甚至要以死逃避。我覺得在劇本中是放大了原著對於這方面的觀點了。(否則此劇就就沒有戲劇的張力了。)